“你有17个月没缴养老保险费和医保费了。1961年2月出生,养老保险费还要缴110个月,每月缴274块,一次性缴清要30140块。‘农转城’补贴每月35 块,能领3年,就是1260块。你看,要是一次缴满15年,得缴28880元。还可以先补缴17个月,4658块,再按月缴到退休。怎么缴你可以自己选。我再给你算算医保费……”
5月24日下午,记者一走进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劳动保障所服务大厅,就看到一名工作人员站在柜台里,低着头、弯着腰,向柜台外的一名群众讲解如何缴费。只见他手中拿着一支笔,边说边在纸上快速写下一串串数字。柜台外站着的人听着直点头。两个人都太投入了,以至于记者在一旁拍了好几张照片,他们都没注意到。
约莫10分钟之后,名叫莫昌华的办事者说:“这下我弄明白了。回去后跟家人商量商量,然后就来缴费。”“把这张纸拿着吧,给家人看看。”工作人员不忘叮嘱他。
这名工作人员叫陈博,已经在所里工作3年多了。送走办事者后,他跟记者聊了起来。“养老保险其实也是一笔经济账,算账就是在为老百姓理财。要把几种缴费方式讲清楚,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。”说完,陈博又开始为下一位百姓算“明白账”了。
“今年7 月,我们这儿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要从每月274元提到330元。为了让百姓知道这事,我们印了告知书,让各个村和社区的社保专管员挨家挨户发放、签收。所以这几天来所里咨询、缴费的人比较多。”南丰镇劳动保障所所长马文红告诉记者。
采访中记者发现,该所的工作人员有些“账”算得相当高明、有艺术。
就在几天前,工作人员张美珍接待了一位老人,说自己是城镇集体企业超龄人员,想办理补缴手续,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。办事过程中,老人随口问道:“我得过胆囊炎,能享受大病优惠吗?”张美珍让老人出示大病审批表,老人说没有。
按照政策,没有大病审批表,这位老人是不符合享受大病优惠条件的。但老人既然问起这事,一定有蹊跷。张美珍于是登录医保系统,发现他真是大病患者,得的是胆囊癌。张美珍敏锐地意识到,是老人的子女向老人隐瞒了病情。在柜台前,张美珍把老人支开了,尽管这给老人留下的是“不明白事”的印象。而随后张美珍的作为,让人体会出她“揣着明白装糊涂”的一片苦心。
老人走后,张美珍专门查询了特定病种与三类大病审批表下发明细,找到了刚才那位老人的儿子的电话,联系了起来。果然,老人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得的是癌症。如果张美珍当时一热情,看到他是在册的,就直接告诉老人可以享受大病优惠,岂不枉费了老人的孩子的好心、孝心?
第二天一早,老人的儿子来帮父亲办补缴手续,同时送上审批表。办事过程中,他一个劲地夸工作人员。他说:“多亏你们细心,不然让我父亲知道得了大病,我们就不好交代了。”
在南丰镇劳动保障所,类似的小故事,我们听到的不止这一个。
( 刊发于《中国劳动保障报》2013年6月14日一版)
●点评
带着“新闻眼”和“新闻耳”走基层
中国劳动保障报社社长 王程
这篇报道集中写了两件事,一见一闻,以小见大,向读者展现了基层人社工作人员用心为民服务的形象。
如果缺少一双敏锐的眼睛,记者便容易对常见的场景、平凡的细节一扫而过,很难入眼、入耳、入心,就不会有这篇“算细账”的报道了。“走基层”不但需要我们走进基层,走近一线人员,还要我们带着“新闻眼”和“新闻耳”,沉下身子,去发现,去倾听。
基层有太多我们想要的新闻素材。只有带着新闻敏感走基层,才能捕捉到生动的民生图景,写出吸引人、感染人的新闻作品。
●记者手记
看到的不能放过 听到的不要错过
杨峰 崔开宇
5月24日下午,我们来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劳动保障所,了解人社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情况。
一进服务大厅,随行人员和镇劳动保障所所长热情地将我们往会议室引领。然而,我们的目光却被一名工作人员埋头为群众讲解的工作状态吸引住了。只见这名工作人员投入地在一张纸上,算算写写后,对办事群众讲:“你清楚了吧?”又挥笔写写算算,再对办事群众说:“怎么缴费你可以自己选……”基层生动的工作场景,吸引我们驻足并立即进入采访状态:倾听,拍照,记笔记……
然后,我们来到楼上会议室。所长自然地拿起材料,要给我们介绍情况,但我们的思绪依然停留在刚才看到的那一幕上。顾不上听介绍,我们请求所长把刚才为群众算账的工作人员叫来,为我们详细讲解刚才那一幕。我们觉得这也是读者感兴趣的。一番盘问,我们掌握了稿件开头部分的素材。大有收获的我们兴奋地说:“我们最喜欢看这样的场面、听这样的故事。”
见我们对这样的事例感兴趣,所长受到感染了。她说:“原来你们想听这些,我们这里太多了。”放下材料,她便讲起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所里的小故事……
倾听的过程中,我们感到,基层的工作人员不但对政策熟,对群众的情况、心理了解得清楚,在工作中还很讲求艺术性。比如,和文章开头“算明白账”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的“装糊涂”的故事,就活脱脱反映了他们工作中的精心与细心啊。在了解了更多细节后,我们决定将看到的这个场景和听来的这个故事串起来。于是,就有了这篇还算比较生动、有趣的新闻报道。